4歲的奇奇是家族中唯一的孩子,從小備受寵愛,餐餐都是由大人餵飯,他常常用指手畫腳代替語言溝通,阿嬤總是說:「晚一點會講話沒關係,大隻雞晚啼嘛!」。直到奇奇上了幼兒園,老師發現他的動作緩慢,總是班上最後一個吃完午餐,走路經常跌倒,對任何運動都不擅長,各方面反應明顯較差,於是建議爸媽帶到醫院接受評估,此時家人才知道奇奇確實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樣。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身高、體重、器官的增長,稱為「生長」;器官功能、智能、語言、生活自理等各方面的進展、成熟,稱為「發展」。兒童發展遲緩分為多種不同的層面,大部分遲緩寶寶不僅是生長緩慢,包含掌控肢體動作、認知、語言溝通與表達、情緒及生活自理等能力,都有相對落後的現象。
臺安醫院小兒心智科黃國洋醫師指出,由於0~6歲期間的兒童腦細胞快速發展,各方面可塑性較大,透過早期療育能促進發展、減少落後,同時也可給予家長照顧遲緩寶寶的技巧,對孩子本身或家庭都會提供極大的幫助。可惜的是絕大多數的家長對孩子的發展遲緩現象缺乏警覺性,或是有所察覺卻不以為意,往往等到上學後,和同齡孩子相比,或者經由老師的提醒,才帶著孩子接受詳細的專業評估,此時可能已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兒童成長發展是由先天生理潛能與後天環境學習兩者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發展遲緩的原因有很多,約略可區分出下列五種類別:
成因1:患有先天疾病
患有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威廉氏症、小胖威利症)、中樞神經發育異常(如:腦部畸形、脊柱裂)、神經皮膚症候群(如:神經纖維瘤症、結節性硬化症)、顱顏異常(如:顱縫早閉、唇顎裂)、腦腫瘤、癲癇症、神經肌肉疾病(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裘馨氏肌肉萎縮症)、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如:苯酮尿症、黏多醣儲積症)、內分泌異常(如: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先天疾病的寶寶,常常伴隨有發展遲緩的情況。
成因2:母親孕期、產程及新生兒問題
母親孕期有不良習慣(如:酗酒、抽菸)、胎兒早產、缺氧(如:臍繞頸)、缺血、出生體重不足、高黃膽、顱內出血、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腦炎、腦膜炎)、環境毒物汙染(如:鉛中毒)、頭部外傷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寶寶的腦部發育,進而導致生理功能異常或疾病(如:腦性麻痺)。
成因3:心智與情緒行為障礙
智能障礙、廣泛性發展障礙(如: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
成因4:環境刺激不足
感官知覺異常(如:聽障或視障)可能影響訊息接收;因重大疾病導致長期臥床或住院,限制了肢體運動、環境探索、同儕互動經驗;家人過度寵溺、保護孩子,使孩子缺乏嘗試機會。
成因5:家庭功能失調
長期受虐、被忽略或置身家庭暴力,以及缺乏照料資源的弱勢家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