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現代文明正盡全力壓抑在人類本性中的萌芽和位置,但當你發現自己的寶貝經常對玩具或家人「施暴」那時,千萬不要擔心、怕,因為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理解愛的深度:寶寶的行為探索與溫暖真相
一項覆蓋 4000 多個學齡前孩子的母親的調查顯示,76%的母親在寶寶 24 個月前,發現他們有或多或少的暴行為 96 %的母親承認,自己的寶寶在 4 歲之前有過至少一次。
當你的寶寶手握一只乒乓球拍,其他寶寶試圖來要的時候,他可能會順手打對方向一下。如果把這個當做暴力傾向,那就有一點冤屈寶了。寶寶的佔有慾望,是因為不分享。但是從寶寶的角度說,他可能根本不知道打人是怎麼回事,不知道打人會帶來什麼結果,寶寶打人,只是一種出於自衛的本能反應。
這個時候的媽媽,應該告訴寶寶,打人不是對的行為,你不想寶寶打別人,也不希望別的孩子打寶寶。
另外,有時候你會發現寶寶用牙齒撕咬玩具,這很可能也不是所謂的暴力傾向。寶寶在身體發育期時,經常會感覺到肌肉酸痛、牙齦癢,他這樣做,很可能是在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忘記身體的不爽。
圖片來源/Photo-Ac
現職:安安優腦職能治療所負責人
專長:兒童發展/感覺統合/建構孩子全能力/神經反饋訓練
經歷:國立臺灣大學復健醫學系職能治療組、
美國南加州大學職能治療碩士、
美國南加州大學職能科學博士、
英國Durham University 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博士、
美國ULCA學齡前兒童教育博士後、
美國心理學會會員、
美國職能治療學會會員、
國際神經心理學會會員、
SII美國感覺統合國際組織唯一華人委員、
IASI國際感覺統合協會唯一華人理事、
美國南加州大學愛爾絲博士創辦的感覺統合中心感覺統合治療師、
美國 Nancy Clinic兒童發展治療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科兒童感覺統合主管治療師、
高雄義守大學醫管系助理教授、
臺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
桃園縣、彰化縣、臺北市學校系統職能治療團隊負責人、
臺北市高纖職能治療所負責人、
臺灣幼教及健康醫學發展協會理事長、
安安優腦職能治療所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