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篇
原本用於交通運輸的自行車,在現代人繁忙工作之餘,變身成為休閒運動工具了!對於爸比媽咪與孩子而言,更是一項踏出家門、走向大自然的親子互動項目之一。想要享受自行車帶來的樂趣之前,必須對於親子自行車與兒童自行車的有基本的認識喔!
親子自行車
悠閒的清晨,媽咪輕巧地踩著自行車,戴著孩子一同外出,共享兩人的親子時光,這是日劇常出現的畫面。
所謂的親子自行車是指孩子的座位介於爸比媽咪與手把之間,擁有獨立坐墊、手把與踏墊,屬於共乘的概念;另外一種為自行車上,原本沒有孩子的坐墊,爸媽再自行增設附有安全帶的安全座椅。
一般親子單車的乘載量為100公斤,也就是大人加小孩的體重避免超過100公斤。另外,別忘了單車本身結構也有重量,因此爸比若為65~75公斤,2~3歲的孩子約是15~18公斤就會超過限重了,在沒有承戴其他東西的情況之下,可能還算處於安全範圍之內。
倘若是自行安裝安全座椅的自行車,還要加上座椅的重量,而安全座椅本身限重18~20公斤,有時候爸比媽咪發現自行車結構變形或是把手鬆脫,可能是因為超重了,應該要特別注意喔!
不建議未滿周歲嬰兒搭乘
根據國外學者對於幼兒乘車輔助座椅使用,建議未滿周歲的嬰兒不但要求嬰兒床式的輔助裝置,還要要求放置方向,以保護嬰兒頭部及頸部的安全。因此,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安全委員陳子儀表示,搭乘自行車也需要考慮此問題。
由於幼兒頭部較重,雖然自行車的安全座椅設有安全帶可以固定身體,可是當自行車的車速改變或轉彎時,頭部受到慣性及離心力…等外力影響而搖動時,很容易使得頭部受傷。因此,陳子儀安全委員甚至建議,未滿2歲的幼兒最好不鼓勵搭乘親子自行車!
美利達內湖歐盛達旗艦店長李明憲也表示,1歲以下的寶寶較好動,時常坐不住;坐在座椅上,只要一亂動,就有安全疑慮;而且,固定式安全座椅的材質較堅硬,坐起來可能不太舒服,因此,不建議未滿1歲的寶寶搭乘。另外,爸比媽咪的騎車技術也要平穩熟練才能確保安全喔!
從發展里程來看,維新復健科診所兒童職能治療師林茂勳表示,18~24個月大的幼兒可以嘗試乘坐親子自行車,因為此時粗大動作的發展開始漸漸成熟,能夠扶著牆壁單腳站、蹲站無需扶持、彎腰撿東西也不會跌倒,顯示軀幹控制與身體動靜態平衡能力都較佳。因此坐在親子自行車是較適合的,有獨立坐的能力,也能在行進間保持平衡,不會因為自行車的轉彎而不慎摔倒,安全性較高。
親子共乘,共享視野
有些安全座椅可安裝在貨架之上,孩子就坐在後座,無法與爸比媽咪共享視野,對於親子關係的建立較不佳;而坐在前座的的孩子能夠與爸比媽咪隨時互動,對於孩子的探索與視覺發展較有幫助,不過,有些媽咪反應孩子前座,大人在騎乘時,較不方便。
兒童自行車
兒童自行車與一般自行車的結構基本上都相同,甚至更簡單:控制方向的龍頭、啟動鏈條的踏板以及乘坐的坐墊…等。目前台灣是以車輪直徑來區分尺寸大小,一般童車可以分為適合85~110公分高小朋友的12吋、100~130公分高的16吋,以及130~150公分的20吋以上的自行車。
不過,基本上,20吋以上的單車都備有變速器,倘若另外安裝輔助輪將會影響正常運作。因此,李明憲店長表示,雖然市面上有販賣適合變速器的輔助輪,但是仍不建議安裝。而身高超過150公分的孩子,就可以考慮成人的車款。
4歲開始學騎車
從安全層面來考量,林茂勳治療師表示,4歲的孩子可以練習學習騎乘自行車,先從加裝輔助輪開始。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具備單腳站立10秒鐘的能力,跑步時也能夠自由控制方向,身體交替性的動作也具備,加上動作計劃能力的成熟,對於自己肢體掌握度較高,因此相當適合學習自行車。但如果孩子連單腳站立都有些困難,卻要他學騎車,對於孩子與爸比媽咪而言,都是一件很挫折的事情。
訓練動作計畫能力
除了增加探索環境的範圍以外,騎自行車也有助於孩子的呼吸系統與肺活量,訓練下肢肌肉的耐力以及穩定度、協調感與雙側整合能力。另外,林茂勳治療師提及,騎車最棒的是可以訓練孩子的動作計畫能力,當爸比媽咪告訴孩子:「我們要到公園必須先在巷口右轉,然後直走,過了一個橋,就到了。」這是高階的心智狀態養成,屬於心智過程的預演,與計畫能力有關。
自行車的其他種類
除了上述提及的親子、兒童自行車之外,自行車的種類與行事相當多,但從國家標準規範來看,可分為:日常代步並運載有限量貨物的城市與旅行自行車、工路上高速騎乘的業餘運動用車──路跑自行車以及既能穿越崎嶇地形,也可以使用於道路騎乘的登山自行車等3類。
挑選篇
這幾年台灣興起一股鐵馬單車熱潮,店家如雨後春筍般一家一家開,李明憲店長卻憂心店家水準有高有低,參差不齊,因此特別提醒有意購買兒童自行車的爸比媽咪要謹慎挑選!
陳子儀安全委員建議,爸比媽咪可以多拜訪幾間自行車專門店,先與店家討論孩子合適哪類型的車款,從中瞭解店家的推薦方法與說明事項,找到有誠意又熱心的店家,才能放心與他討論。畢竟自行車並非單次消耗的商品,一旦騎乘上路了,可能發現問題,必需時常回到車店調整處理。
選購單車,親自試乘
通常爸比媽咪為了省錢、省麻煩,希望有一台孩子可以從小騎到大的自行車,讓小孩騎大車的觀念是錯誤的!
除了根據上述輪胎尺寸大小與相對應的身高來挑選之外,爸比媽咪帶著孩子一同到車店試乘,坐上椅墊之後,小朋友的雙腳能夠平穩的踩地,當發生緊急狀況時,能夠馬上以腳煞車或是落地,才是合適的尺寸。李明憲店長指出,選擇大小合適的自行車,對於孩子的安全性與操控性才較理想。因此,依照孩子的發育狀況,必須適時更換自行車。
另外,選擇通過國家合格認證的自行車,也就是經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公告的認證,藉由國家為爸比媽咪做第一步的把關。而對於之後的保固與維修,大廠牌的自行車則能提供快速的協助與改善,才能安心騎乘。
二手自行車安心選!
購買二手車之前,李明憲店長認為,應該注意是否附有保證書。每台自行車應該都有其保證書,就如同是車籍資料。如果是水貨或工廠流出品,就不會附上來源證明,有可能是贓車、瑕疵車…等,其來源不得而知。而且,有了保證書的自行車,才能夠回到原來店家進行後續的保固與服務。不過,從安全觀點來看,陳子儀安全委員不建議爸比媽咪購買二手自行車!
學習篇
當爸比媽咪帶孩子到公園或運動廣場散步時,可能就發現其他孩子正在騎著裝有輔助輪的自行車,看到同儕的行為,引起仿效的動機;孩子從觀察中逐漸輸入動作的印象,再來就是模仿行為。此時再鼓勵孩子與他人互動,無論是摸摸看龍頭、踏板或是認識騎自行車的新朋友,都是一個很棒的開始!
不過,林茂勳治療師,曾遇過一些特殊孩子,本身協調性較不佳,對於他們來說,騎乘單車就像是不可能的任務。爸比媽咪可以先裝安全座椅在自行車上,讓孩子試坐,觀察反應,倘若孩子真的很害怕,需要多溝通,有耐心一步一步來,千萬別操之過急喔!
坐上自行車,開始學習…
當孩子擁有了人生之中第一台小車之後,一定是迫不及待,想要騎著它外出遛撘,但是必須先學會騎乘技巧,才能安全上路喔!特別平常沒有生活空間玩耍的孩子,學習單車的難度更是增加。
接下來,我們請陳子儀安全委員以及林茂勳治療師提供親身教導孩子學習自行車的經驗與小技巧,讓爸比媽咪輕鬆教、孩子快樂學!
一步一步,跟著做…
(1)坐上坐墊,用腳尖頂住地板:
孩子安穩地坐上座墊,雙手握住把手,用腳尖頂地保持左右平衡。
(2)雙腳稍微抬上來,感覺左右的傾倒:
當雙腳抬起之際,一定是東倒西歪,因此告知孩子先調整為垂直感受以後,再放下即將傾倒那側的單腳,也就是說,如果感覺右邊快倒了,才將右腳放下頂地,控制平衡。
(3)以雙腳踢動讓自行車滑行:
雖然雙腳一踢可能就傾倒了,但是告知孩子,爸比媽咪已扶住座椅,不用擔心會跌倒受傷,但孩子仍需判斷傾斜方向,並放下單腳來平衡。爸媽不斷鼓勵孩子要有自信,大約不到10分鐘,就可慢慢穩定平衡。
(4)雙腳踩著踏板前進:
踏板位置應為時鐘10點方向,你一個腳往下踩,另一腳就要放鬆。而在起步時,爸比媽咪幫忙稍微推動,並扶著坐墊。當左右平衡逐漸穩定時,爸媽可默默放開手;如果發現不穩定,才再扶持。
踏板踩踏是關鍵!
為了讓自行車能夠平穩行駛,雙腳應以腳板前端踩踏板並均勻施力,而兩腳交替施力須平衡,一腳向前踩時,另一腳應隨著踏板從下後方轉向上方。
(5)重複練習起步:
孩子自行起步,走了一小段,再協助他停下來,不斷反覆練習起步。
(6)練習用雙腳煞車:
孩子騎乘一小段之後,指示他放下雙腳來煞車,重新再騎;爸比媽咪應該要一直在孩子旁邊跟隨,給予足夠的安全感。
(7)牽車,感受煞車作用:
請孩子下車,以牽車方式行走,並左右手交換按煞車,讓孩子感覺煞車作用,並且體驗煞車往前衝的作用力。
(8)坐上車,利用手煞停車:
再讓孩子坐上座墊,雙腳踩踏板前進,並利用手煞車停車。
(9)學習轉彎技巧:
一開始的轉彎角度大一些較容易成功,再漸漸練習縮小轉彎幅度。
(10)學會騎自行車囉!
各位爸比媽咪小時候學騎車時,可能都是有大人在後面一直扶著:即便大人已經流得滿身大汗,小孩卻還是騎得東倒西歪,這是因為孩子沒有體驗到自行車翻倒感受,全都由大人幫忙控制!
而根據陳子儀安全委員的經驗,從不會騎乘到可以平穩騎乘的學習時間約30分鐘,不過,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不同,還是因人而異,爸比媽咪不要太心急喔!
牽車練習的重要!
學騎車,為何要練習牽車?林茂勳治療師指出,騎乘單車是全身協調性運動,爸比媽咪可以放置幾個障礙物在平坦地面上,先示範前進、後退以及S或8字型越過障礙物,讓孩子牽著自行車行走,這是平衡與協調感的最好練習,而且也同時讓孩子預習在面對障礙物及轉彎時如何應變。
此外,關於孩子學習自行車的方式,林茂勳治療師認為可以先選擇裝有輔助輪的自行車來練習,等到孩子會騎之後,就可以拆除輔助輪,並先練習牽車,而且將踏板一併拆除;在牽車繞8字型以及順利轉彎之後,再坐上座椅以雙腳行走、滑動前進。
等待熟悉之後,可以鼓勵孩子蹬一步然後滑動前進,雙腳離地一下,再使用腳踏地來煞車,當孩子滑動距離稍微加長且有信心之後,就將一邊踏板先裝回去,讓他踩一半,然後滑行,一腳踩、一腳還可以煞車,最後才順勢將另一踏板裝好,讓孩子繼續騎。
安全篇
自行車雖然是一種安全的運動、休閒健身用具及代步工具,但不代表決不會發生突發事故。騎乘腳踏車時,應該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能過於急躁;倘若受傷了,就不適宜騎乘自行車。然而,林茂勳治療師表示,小朋友騎自行車,最容易受傷地方就是膝蓋、手腕以及手肘。
當小朋友騎車摔倒時,一定會被自行車壓住,而其中一邊的膝蓋就會著地,造成破皮流血的現象;手腕是因為保護性反應,下意識地用手撐地,造成軟骨受傷。沒有肌肉保護的手肘,則是容易破皮。因此,基本的安全護具以及安全帽建議妥善配戴。
另外,控制煞車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項關鍵技術。當孩子還不熟悉正確的煞車操作方式時,往往因操作方法的錯誤或施力過猛,導致人向前翻而受到嚴重的傷害。因此,必須教導孩子能充分練習操控煞車技術。
陳子儀安全委員建議,先讓孩子牽著車,慢慢握緊後輪手煞車握把,然後放鬆換手握緊前輪握把,體驗煞車作用時自行車的反應狀況,最後用雙手同時操作,感受不同反應作用。
而林茂勳治療師指出,場地遼闊、有草皮保護、沒有障礙物或石頭的國小操場是最適合小朋友安全學習騎乘自行車的地方。
認識基本交通規則
有些爸比媽咪認為自行車只是休閒工具,對於交通安全法規就不慎重視,只教導孩子騎乘的技巧。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提醒,無論是騎自行車或駕駛汽車,爸比媽咪平時就應該以身作則遵守交通規則,即便是騎乘自行車,其交通安全仍不容忽視!
安全配件,不可少!
即便是悠閒地騎乘自行車也有一定的速度,小朋友應該配戴合適的安全裝備,才能減輕意外發生造成的傷害,尤其是對於剛學會騎車的孩子,對於騎車總是躍躍欲試,幫孩子選擇安全配件是不可忽視喔!
頭盔
道路交通規則明文規定騎乘機車,應配戴機用頭盔,卻未對自行車騎士做同樣的要求,但是接受本專題採訪的4位專家都極力呼籲小朋友一定要配戴頭盔。根據多項統計資料中顯示,於道路行駛中受到衝撞或跌倒事故,導致嚴重要後遺症,甚至是死亡,以頭部傷害為最多,高達近7成。
或許有些爸比媽咪誤以為戴著頭盔,一定很悶熱、不舒服。李明憲店長表示,其實自行車頭盔上的特殊風洞設計,具有通風性,也可避免頭部直接受太陽照顧,更重要的是保護頭部安全!
頭盔屬於政府規定的強制檢驗商品,選購時,應注意頭盔是否貼有「檢驗合格」標示是第一步,並標示製造廠名稱或商品、製造年月、製造國別、頭盔種類及號別。再來就是依照小朋友的頭圍來做選擇,是指頭盔內襯墊的周長:目前市售有針對1、2歲使用的45~50公分以及50~52公分、52~58公分;倘若超過58公分以上就屬於大人的頭圍。
另外,陳子儀安全委員提醒,一旦頭盔曾遭受撞擊或不小心掉落在地面,應該就要汰換,即使外觀上沒有損傷也不要再使用,以確保安全品質。而配戴頭盔時,只要調整將扣子至合著臉形即可,避免太緊或太鬆;每次騎乘自行車之後,應該將頭盔放著陰乾,以保持清潔衛生。
護具
配戴護膝與護肘能夠預防摔倒時的膝蓋與手肘的意外擦傷。然而,陳子儀安全委員認為,在學習騎乘自行車時,讓孩子配戴安全護具,反而讓雙腳活動變得不靈活,倘若具備正確的學習與騎乘方式,根本沒有機會跌倒,也就不需要護膝或護肘。
不過,真正上路之後,爸比媽咪擔心孩子遇到突發狀況,還是應該配戴護具。而且值得注意是,當孩子自以為會騎車了,但是其實技術還不成熟時,反而是最危險的時刻!
手套
帶上自行車專用手套,可以保護孩子的手腕;在不小心跌倒時,保護手部不被擦傷或扭傷;手套掌心部份的加厚設計,具有吸震效果,緩衝手部的劇烈震動;而拇指部份特意設成毛巾布材質,方便孩子抬起手就能擦拭汗水,不用特地從包包裡拿出小毛巾,毛巾布材質也具有良好的吸汗效果,即使握著把手也不易手滑。另外,李明憲店長提醒,吸收手汗的手套應該定期清洗,以維護個人衛生!
燈光+反光裝置
一般自行車出廠都備有反光片,但必須要有光線照射才會反射,所以,李明憲店長建議在車子前後加裝自體發光的警示燈。在天色昏暗或視線不佳時,尤其是早上或傍晚騎車時,車燈除了有照明作用之外,也能提醒其他用路人的注意。另外,利用車鈴也能提醒前面路人的注意,以避免衝撞意外。
出發篇
有了兒童自行車,也學會了基本的騎乘技巧,戴上頭盔及護具,準備與爸比媽咪在週末的晴朗好天氣一同樂活出遊囉!
出門前,別忘check!
每次出發前,爸比媽咪應該帶著孩子進行例行性的檢查──輪胎、煞車以及龍頭。針對輪胎部分,檢查外觀是否有龜裂或破洞?按壓輪胎,胎氣是否充足?關於煞車部分,可以牽著自行車,再分別輕按前後煞車,檢查是否能夠正常運作?而龍頭方面,是否妥善鎖緊,不搖晃?
另外,李明憲店長提醒,查看鏈條是否斷裂或鬆脫之虞,不過通常只要定期上油,注意潤滑狀況。陳子儀安全委員提醒,爸比媽咪應該確實為孩子檢察,不宜以零件使用的壽命作判斷而忽略之。
檢查項目
檢查項目 |
檢察重點 |
坐墊 |
‧坐墊上下面是否鬆動 ‧左右轉動是否鬆動 |
手把 |
‧是否鬆動 |
踏板 |
‧靈活旋轉 ‧是否鬆動 |
鏈條 |
‧是否鬆弛或緊度不足的現象 |
煞車 |
‧舉起車輪,檢察煞車狀況 |
輪胎 |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維新復健科診所兒童職能治療師 林茂勳
美利達內湖歐盛達旗艦店長 李明憲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安全委員 陳子儀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林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