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ccgge
2024-05-14 15:42
點閱數 9214 │
回應 0
你今天好好吃飯了嗎?是否每天有一餐的時間,願意坐下來與家人好好吃飯,交流每天的生活,好好聊天?選擇適合自己的健康又營養的食材,讓孩子學會烹飪,達到生活自理的能力。這兩種能力,建立在孩子的腦中,一輩子都受用!
「食育」就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飲食教育」,是近年來世界各國皆重視的一項孩童的生活素養,讓孩子懂得感謝食物、不再浪費,進而關懷土地,如何喚起大眾的飲食覺察,帶動大家重視吃進口中的食物,讓下一代學習到照顧自己的力量,並延伸關注我們的社會與土地,進而提升台灣社會的整體飲食環境,這就是食育最重要的目標。
台灣兒童食育協會理事長林慧君分享:「好好吃飯」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在現代快速而繁忙的社會卻是難得的一件事,你是否願意花一些心思,留意食材來源及營養,而不是省時間隨意打發一餐就好?是否每天有一餐的時間,願意坐下來與家人好好吃飯,交流每天的生活,好好聊天?
「父母怎麼吃,孩子就怎麼吃」,相較於學校,父母自身的飲食習慣更是影響孩童吃飯習慣的關鍵因素,藉由在家中餐桌交流的每一刻,親子一同在家庭中落實飲食教育。
「食育」就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飲食教育」,是近年來世界各國皆重視的一項孩童的生活素養,讓孩子懂得感謝食物、不再浪費,進而關懷土地,如何喚起大眾的飲食覺察,帶動大家重視吃進口中的食物,讓下一代學習到照顧自己的力量,並延伸關注我們的社會與土地,進而提升台灣社會的整體飲食環境,這就是食育最重要的目標。
台灣兒童食育協會理事長林慧君分享:「好好吃飯」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在現代快速而繁忙的社會卻是難得的一件事,你是否願意花一些心思,留意食材來源及營養,而不是省時間隨意打發一餐就好?是否每天有一餐的時間,願意坐下來與家人好好吃飯,交流每天的生活,好好聊天?
「父母怎麼吃,孩子就怎麼吃」,相較於學校,父母自身的飲食習慣更是影響孩童吃飯習慣的關鍵因素,藉由在家中餐桌交流的每一刻,親子一同在家庭中落實飲食教育。
0 到 6 歲味蕾養成黃金期,親子共廚讓孩子感受食物的美好
「親子共廚」是一個引領孩子去感受食物美好的方式,透過從開菜單到上市場或超市採買,進廚房烹調完,上餐桌吃完,享受這整個料理的過程,讓孩子們去感受,喔!這個食物它是這樣子來的,它是這樣子做出來的,那我要好好的把它吃掉。
希望孩子他們在這個過程裡培養自己的味蕾,因為 0 到 6 歲是味蕾養成的黃金期 ,如果在這個時期讓孩子少吃一點高糖、高鹽、高油的重口味加工食品,多吃一點原型食物,孩子更能知道食物原本的真正滋味。
自己煮也有另外一個好處,爸媽能夠自己控制自己跟孩子吃進什麼!可以自己決定吃什麼食物,避免掉過重的調味,或是吃進過多的不健康油脂。
多大的年紀可以開始親子共廚呢?林慧君說:「其實不要把親子共廚這件事侷限在下廚煮菜的環節而是整個備餐過程。 0 到 6 歲是很重要的時期,我自己大概就是在孩子一兩歲時就開始帶他們跟著我去市場、超市買東西,參與一部份料理過程,去接觸食材、認識食材。」
認識食材能有效降低幼兒食物恐新症
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為一種排斥或懼怕不熟悉或的食物,對未曾接觸的食物產生牴觸心理的傾向,在 2 ~ 6 歲兒童兒童很常見。若持續忽略兒童的食物恐新症傾向,會帶來挑食習慣的後果。
林慧君補充道:「因為孩子們他們大概到兩歲多他們就開始會有一種叫做恐新症,它是一個人類的本能,人天生去抗拒不熟悉的東西,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機制,但對家長來說就會很頭痛,因為那意味著孩子很挑食。」
「其實帶孩子上菜市場買菜,可以改善食物恐新症喔!透過買菜,孩子可以認識食物原型,因為大部分在餐桌上看到的食材型態都跟原本樣貌不太一樣,比如蘿蔔湯,一定不會看到整條蘿蔔在湯裡面,而是已經切成塊。
所以,認識食材是起手式!透過去買食材,開始去製作的過程,孩子會去認識這個食材,了解食材間的差異,像是白蘿蔔、紅蘿蔔的外觀不同、口味不同,為什麼它上面有帶土?因為它長在地下。所以,爸媽可以透過這樣子的過程,帶著孩子去認識很多食材。
尤其現在食農教育很鼓勵大家吃台灣的食材,可以透過一起備餐的方式,讓孩子去認識 台灣有很多很好的食材,甚至可能可以跟孩子分享台灣這個食材是怎麼吃的,其他國家又是怎麼吃的。」
讓孩子跟食材熟悉為什麼很重要?林慧君分享,經由這樣的過程中,很多家長慢慢會開始發現,小孩對食材的接收度變高了!與直接端一碗煮好的料理給孩子吃,與跟著孩子一起採買食材、一起下廚做菜,孩子對那一碗食物的熟悉度不一樣,能夠去降低對於新食材的恐懼感,對新食材的接受度也大大提高。
別把廚房當禁區!親子共廚,讓孩子有參與感
如果是實際上讓孩子到廚房幫忙,去切菜什麼的大概 3 歲多會比較剛好,因為那時候孩子手部的小肌肉發展得比較好,比較穩定、有力氣,比較能夠去做到你要他做的事情。
「有的爸媽會覺得廚房是一個很危險的地方,所以就會用柵欄,把寵物跟小孩都擋在外面。這種做法會讓孩子覺得廚房是一個禁區,但其實孩子們是會很想要去探索的,與其這樣子禁止,不如將廚房打造成一個安全環境,由大人帶著、陪著,慢慢去引導他們熟悉廚房的作業,讓孩子知道原來來這邊有好多好玩的事情,然後可以跟媽媽一起做料理,廚房其實是一個很開心的一個親子時光,而不是一個又熱又危險的地方。」
譬如針對一兩歲的孩子,就可以做「熟食的組裝」,像做三明治或漢堡之類的,可以教孩子把切好的番茄、小黃瓜、起司、肉片等半成品組裝起來,這個部分孩子不用去動刀,也不用開火,也許甚至不需要進廚房也能在餐桌上完成 ,對年紀比較小的孩子來講,其實他就會有一種:我自己做了一個東西出來的成就感!
兩、三歲的孩子觸感正在發展,會很喜歡玩類似捏黏土這種東西 ,所以可以帶孩子一起做麵糰或是粉類的料理,像地瓜圓、芋圓、搓湯圓等,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刺激孩子觸覺的發展,甚至可以進一步讓孩子把麵糰做出各式形狀,像是兔子、小豬,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去想像,做創意的發揮,也能刺激五感的發展。
選食力、生活自理能力,一輩子受用
許多時候由於家庭環境因素或同儕間等影響,以至於孩子會以自己所認為的「好吃」食物為優先選項,但往往是多油、多糖、多鹽的炸物等低營養、高熱量加工食品,成了孩子們的最愛食物。
越來越多研究指出這些選擇不僅影響孩童成長也可能影響到專注力、學習力甚至過動症相關的內容。所以,讓孩子擁有正確的「選食力」,是很重要的!這也是食育很重要的核心價值。
台灣兒童食育協會在推動的也就是這兩個「力」:選食力跟生活自理能力。
「選擇適合自己的健康又營養的食材,而透過共廚,可以讓孩子學會烹飪,達到生活自理的能力。這兩種能力,建立在孩子的腦中,其實是一輩子都很受用的!
為什麼要提倡親子共廚,而不只共餐?不是只有在餐桌上,為什麼還要拉到廚房?因為帶著孩子一起進廚房,才可以讓孩子們自己能夠擁有在廚房裡料理食物的能力啊!
因為我們不可能一輩子煮飯給孩子吃,他們總是有一天會長大,得自己獨自去生活,所以如果今天他有這樣子的料理能力,知道怎麼樣把生的東西變成熟的,就可以稍微弄一點吃的東西給自己吃,就不怕餓到。英國 2014 年起,就立法要求所有中小學生都必須學會 20 道料理才能畢業。你就可以知道這件事情有多重要!」
其實,也不是要孩子多會煮什麼很難的料理,但是要會做基本家常菜,譬如煎荷包蛋、煮水餃等,從有能力選擇食物到能夠烹調,這個其實是很重要的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