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10個激發孩子學習力的方法

由於現代父母生得少,會將全部心力放在孩子身上,期待他能從小就具備各項能力。然而。根據研究指出,動機是學習成敗的關鍵,如何誘發孩子對各種新事物的興趣,已成為父母培養學習力的首要任務。
10個激發孩子學習力的方法

 

從孩子出生後,就開始一連串認識外在世界的探索過程,0~1歲是感覺通路建立期,為感官發展的重要時期;1~4歲是動作技巧,包括粗動作、精細動作、認知、語言、社會情緒等明顯發展的階段;4歲後會開始對各種挑戰產生較大的學習動機,也想要積極的認識新事物。不過,想要培養孩子的學習力,絕不能在4歲後才開始進行,而是必須從小開始建立良好習慣,誘發其好奇心和學習動機,為未來的學習奠下基礎。

了解學習力的重要性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王意中和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廖笙光均表示,影響孩子學習的關鍵包括是否具備良好的學習動機,以及能不能對周遭事物主動探索、嘗試和了解,當孩子具備良好的學習力,不僅會各種新事物產生熱情、面對挑戰感到期待而不退縮,在日後學習道路上也會更加順利。

 

廖笙光技術長指出,學習動機是培養學習力最重要的關鍵之一,當孩子越有主動學習的動機,學習效率自然會提升。想要促進學習動機,可以從培養生活習慣與安排固定的親子活動做起,其中,培養生活習慣可說是最簡單也最重要的方式,當孩子擁有好習慣,作息自然會規律,對自我要求也會較高,當孩子已經具備基本的認知、語言與動作等能力,父母可以帶領孩子認識生活中的各種常識與常規,並且視其能力狀況,給予實際訓練,例如:收拾玩具、穿脫衣物、吃飯等。

 

當孩子具備良好的學習力時,就會想要主動認識、了解周遭的新事物,且促進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五感發展。王意中所長強調,雖然五感是孩子出生後就已具備的能力,但尚未成熟,若能靠後天積極的學習與刺激,更能健全發展,尤其是體驗自然界中的動植物生態,可誘發五感能力,例如:眼睛(視覺),認識森林裡的花草樹木的形狀、顏色;鼻子(嗅覺),聞到各種植物的清香;耳朵(聽覺),感受蟲鳴鳥叫;嘴巴(味覺),品嘗生活中少見的野味,手、足(觸覺),體驗土地與各種植物的感覺。

 

基本上,當孩子有良好的學習力時,便可以促進認知發展。認知意指透過實際的操作與學習,從中建構知識,由於孩子已有了學習動機,便想要認識各種新事物及進一步了解,例如:孩子拿到新玩具時,通常都會迫不及待學習使用方式,甚至會拆解、拼裝等。孩子透過主動學習,不僅可以提升認知與辨識物品的能力,亦能增加分析、整合、歸納等能力,當遇到新挑戰時,就會勇於面對而不退縮。

 

一般而言,語言能力會隨著年齡和認知發展而增加,孩子會知道如何使用語言,大約2歲是語言大爆炸的時期,理解和表達能力都會大幅增加;3歲多會開始使用複雜句型,一句話可包含主詞、動詞與受詞,例如:「我要吃飯飯」、「我要玩車車」等;4歲左右會敘述生活上的事物,能夠回答問題;5歲後的詞彙量與語言組織能力也會越來越好。當孩子擁有良好的學習力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即可增加表達、理解事物的機會,並向周遭的人提問、敘述自己的想法,進而提升語言能力。

影響學習力的重要因素

想要激發孩子的學習力,爸媽首先要做的第一步是釐清孩子的特性與能力,並且以身作則,讓孩子能夠效法良好的行為以提升學習效率。而在培養學習力時,應以「玩」的方式為主,以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他們主要是透過生活和遊戲來認識世界,而不是像學齡兒坐在教室內,由老師站在台上教導,因此,爸媽應透過遊戲或是有趣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如此不僅可以讓孩子很快進入狀況,更可加深印象,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影響學習力的因素包括孩子的生理狀況、先天氣質、爸媽態度與周遭環境,建議爸媽應該先了解孩子的生理狀況,觀察孩子個性與行為,再給予適當的教養方式。

 

生理狀況

雖然每個孩子的生理狀況不太相同,但大多數孩子的生理狀況很健康,學習上也沒有太大問題,父母只需要多加留意其發展與學習狀況。不過,部分孩子可能出生就出現認知發展上的落後,像是患有自閉症的孩子,不論在學習、外界接觸或語言發展,都相對較緩慢;部分孩子天生專注力較差,像是ADHD患者(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本身容易衝動,連帶會影響學習力;其他諸如唐氏症、智能障礙的孩子,本身在理解、記憶能力上的表現會比同年齡的孩子差。針對這些孩子,父母應該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心,才能促進孩子學習力。

 

先天氣質

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個性均不相同,有些孩子天生熱情,學習各種事物都會展現出熱忱的態度,有些孩子則較內向,對於新事物會採取逃避的方式,父母應多觀察孩子的個性狀況,包括認知與語言發展、社會發展情緒、粗動作、精細動作等,了解孩子在何種情況下學習,才會感到自在,再給予適當的學習計畫。相對的,若在不了解孩子的情況下,可能給予過於困難或太多的挑戰,如此就會導致孩子退卻且感到挫折,降低學習意願。

 

由於學齡前的孩子年紀尚小,仍處在認識世界的過程,因此,父母的教養態度與方式可以調整其個性。當父母發現孩子沒有主動學習的意願時,建議多鼓勵,並增加社交性遊戲,以提升學習力。

 

針對部分孩子在學習事物時,經常無法坐在原地好好的學習,喜歡扭動身體,廖笙光技術長強調,這可能是孩子的等待能力尚未發展完成及平時沒有特別培養等待的能力,因為這類孩子在家中可能只要開口說出自己想要的物品,就會迫不及待要求父母給予,通常父母都會答應孩子的請求。建議爸媽先讓孩子練習等待,例如:用餐前要求孩子必須等到全家人都坐定位才可以開動,培養孩子的穩定性。
 

父母的態度

父母的態度可說是影響孩子學習力最重要的因素,通常幼小的孩子是從「模仿」中學習,不論父母做什麼動作,孩子都會仿效。在過去臺灣社會裡,爸媽為了讓孩子盡快學會一些技能,以分擔家務,都會將孩子帶在身旁,例如:做菜、洗衣、打掃,如今由於少子化,加上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因此,孩子和父母所做的事務是分開的,此時孩子少了模仿做家事、參與其中的機會,學習力的發展也容易受到影響。此外, 部分父母在家裡做的事卻不允許孩子跟著做,例如:看電視、滑手機,倘若孩子照著做,便會遭到阻饒,如此就會抑制孩子的模仿力,降低學習力發展。

 

爸媽在培養孩子的學習力之前,應該先調整自身行為,像是若希望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自己要先做到,才能夠讓孩子模仿與學習。在教導孩子時,除了仔細教導,也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有熱情、對各種事物感到興趣,遇到困難就會動腦筋,表現出想要解決問題,想法也具有樂觀、正向的態度,不斷的促進孩子學習,同時也暗示孩子,學習是一件很迷人的事,孩子受到感染,就會想要進一步嘗試。如果爸媽只是單方面要求孩子,例如:學繪畫、樂器,但孩子下課回家後卻不聞不問,甚至練習時也不多加留意或給予讚賞,這樣便會降低孩子的學習意願。

 

欣賞孩子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當孩子被肯定時,他會提升自信心,進而願意學習新事物。爸媽應該盡量找出孩子的優點,欣賞所做的事情,進而讚美他,但並非口頭上說:「哇,你好棒!」、「哇,你好厲害!」,如此表面的誇獎對孩子幫助有限。爸媽應該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找出表現優秀的行為,給予讚美,例如:當孩子在畫畫時,這次畫車子更加的精細,車身多了許多花紋,造型也更加成熟,此時就可以說:「哇!你的車車好漂亮,多了好多花樣喔!」;或者孩子在拼圖時,以往可能拿到圖塊就一股腦兒的往框框裡拼,但現在會先觀察拼圖形狀,並且找到相對應的位置,此時就可以說:「你很棒喔!現在都會先想一下要怎麼拼,而且拼圖速度也越來越快了!」當爸媽找出孩子的優點,並且明確敘述,孩子得到具體的肯定,就會更喜歡學習事物,表現給爸媽看。

 

廖笙光技術長補充,由於孩子年紀尚小,可能經常會發生犯錯或事情做不好的情形,以致於父母會不斷糾正。然而,對孩子來說,若經常被糾正,容易感到失敗感,長期下來就會變得不願意嘗試新事物,甚至出現逃避傾向,因此,若孩子犯錯時,父母除了好好教導正確方式之外,亦應該鼓勵孩子再接再厲,當孩子將事情做好時,更要給予鼓勵,才能提升孩子的信心。

 

生活環境

對於孩子的學習力來說,生活環境是否優良也相當重要。優良環境是指孩子可以隨時接觸到各種日常事物,包括生活用品、書本、玩具等,且能有條不紊的擺放整齊,如此孩子不僅會認為自己處於豐富的環境,亦可盡情玩遊戲、進行天馬行空的想像,王意中所長解釋,優良的環境並不是非要在家中騰出一個遊戲或閱讀的空間。基本上,想要讓孩子養成各種好習慣,讓孩子無時無刻都能接觸到相關物品即可,例如:若希望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在家中各處擺放書本,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書。此外,爸媽也可以與孩子一起進行有趣的實驗或活動,例如:一起製造肥皂水、一起包水餃等,刺激孩子的大腦與手眼協調,豐富生活。

 

帶孩子接觸大自然也十分重要,大多數孩子天生就愛冒險,喜歡嘗試新奇事物,爸媽可以多帶孩子到公園或其他適合探索的安全環境,刺激感官發展,例如:孩子去海邊玩樂時,眼睛可以看到浪花,雙腳能感受沙灘上的觸感,鼻子可以聞到海水味等。透過實際參與的經驗,孩子比較能夠進入狀況,比起爸媽拿著照片或影片解說更加直接,將來再問孩子有關海邊的相關知識時,他可以輕易的提取當時儲存在大腦記憶裡的經驗並表達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當帶孩子前往戶外時,應盡量避免選擇過於熱鬧、限制過多或容易走失的地方,例如:遊樂園、老街,由於這類地點的危險度較高,爸媽會更謹慎照顧孩子,反而無法讓孩子好好探索。

 

部分爸媽因為工作忙碌的關係,平日會將孩子交由長輩帶養,但因為長輩年紀較大,體力有限,無法陪著孩子一起跑跳,建議爸媽在假日接回孩子時,應多帶孩子從事戶外活動,增加活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