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咬人、打人、尖叫... 寶寶常見的7個「壞」習慣,該制止嗎?

亂咬、亂扔東西、吃手指、愛尖叫、用手抓飯、玩衛生紙、打人、坐不住…等每個孩子發展過程之中幾乎都會有的壞習慣,其實是成長的重要一環?!當孩子出現這些大人認為的「壞習慣」時,應該立即禁止,還是以其他方法引導就好?
咬人、打人、尖叫... 寶寶常見的7個「壞」習慣,該制止嗎?

 

什麼是壞習慣?這些行為是否只是從大人角度來看是壞習慣,但對於孩子來說又不一樣了?如何定義這些行為是否為壞習慣?

臺安醫院職能治療師完昊緯指出,爸媽得先瞭解孩子的發展,再提供適當引導──應該制止行為或轉移注意?還是這只是過渡期,應該改變的是環境?因此,壞習慣的界定不是行為本身,而是根據年紀及出現此行為的適切度來判斷

延伸閱讀:父母最想知道的33個育兒問題

行為1、亂咬東西

大約2~3個月開始,寶寶就會出現吃手的動作。就寶寶的發展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對於新生兒而言,感覺最為敏銳的部分就是口腔,藉由「吃」這個動作認識環境,而寶寶吃手是因為想要認識自己的手。此外。正值長牙齒階段的寶寶,也會因為咬牙不適而容易想要咬東西。因此,2、3個月吃手,6、7個月吃腳,這些都是正常的,爸媽無須過於擔心。直到2歲以前吃手都還是可以接受的範圍,不需要強烈制止,只要做好適當的清潔即可。

3、4歲還吃手就要找原因

孩子到多大還亂咬東西、吃手指可能不太恰當?完昊緯職能治療師表示,基本上,如果孩子到了3、4歲還是有持續亂咬東西或吃手的行為,就要特別注意。此時,爸媽應該瞭解是否有其他因素造成亂咬動作。

(1)與生理有關:可能感覺手指痛痛的、有皮屑,協助孩子排除這些生理問題。

(2)與焦慮有關:觀察與瞭解孩子的焦慮源,協助避開焦慮源,或是幫助孩子擁有成功經驗。像有些孩子是因為搬家,環境改變、適應不良而感到不安;或是對於即將來臨的畢業典禮,必須上台表演這件事十分緊張而有吃手動作。

(3)吸引注意力:當孩子咬手指,爸媽就會突然衝過來阻止,因此為了吸引爸媽注意,孩子有可能頻頻咬手指。當孩子吃手時,爸媽可以請他幫忙拿東西或與他一起玩需要雙手一起動作的遊戲(像是剪紙或是玩黏土),而不要一直強調不可以吃手。

延伸閱讀:寶貝口腔期,爸媽怎麼做?

行為2、亂扔東西

當寶寶認識自己的手之後,就會往外延伸控制自己的身體。利用丟東西的動作認識身體,且從丟東西的經驗之中瞭解自己的力道以及對於距離的感受。成長發展都有其階段性,在2歲之前,完昊緯職能治療師會建議給予孩子丟東西的練習機會。如果爸媽不喜歡孩子亂丟東西,就轉換成可以接受的方式,像是站在不同遠近高低的地方,讓孩子把球丟進籃子裡。

2歲還亂丟東西通常是故意的

當孩子年滿2歲之後,若還是出現持續丟東西的行為,這時候通常是故意的,爸媽應該就要加以制止。如果爸媽在場才會亂丟東西,爸媽不在就不會這樣做,這就是孩子想要吸引爸媽的注意力才出此招。完昊緯職能治療師建議使用「忽略法」或是直接將東西收走,但是不需要跟他們做過解釋。

孩子為何會以亂東西來吸引爸媽的注意力?基本上,只要這個行為可以吸引爸媽跟孩子說話,孩子就會做,不管之後是否會被罵還是稱讚,只要爸媽有跟孩子說到話,孩子就覺得成功達到目的了。如果孩子亂扔東西是為了吸引爸媽才做的故意行為,通常完昊緯職能治療師就會建議使用「忽略法」。

可用30秒的暫時隔離法

倘若一旦忽略法無效,爸媽可以直接將東西收走,再採用「暫時隔離法」,也就是選擇一個家中十分無聊的地方,此處無任何可以讓孩子感覺有趣的東西。一旦孩子出現不適當的行為,爸媽告訴孩子「你不可以亂丟東西,只要亂丟就要到那邊站或坐30秒」,再把孩子帶到那個地方,中間不需要做其他解釋。

暫時隔離法的目的在於,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暫停了,因此家人不要與孩子對話,即便孩子哭鬧也不要理他,等待到30秒過後,爸媽可以問孩子「30秒到了,你還要哭嗎?」如果孩子仍繼續哭泣,便再隔離30秒。

做錯事就要隔離

選擇隔離30秒的原因在於,讓孩子知道他做了不對的事情,就會被隔離。而隔離的時間理論上是1歲加1分鐘,像是2歲孩子一次被隔離就是2分鐘、3歲就是3分鐘。完昊緯職能治療師不建議把隔離的時間拉得太長,否則孩子可能會覺得我才做了這一點事情,就被關這麼久,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

這些隔離的規矩必須事先講清楚,在事情沒有發生、大家都處於冷靜的情況之下,告訴孩子不可以亂丟東西,如果亂丟東西,就會把你帶來這個位置,坐在這個位置上30秒,甚至也可以放個計時器,孩子一被隔離就開始計時,直到時間到了,發生聲響才可以離開。

發生當下不解釋

暫時隔離的當下為何不需要解釋?完昊緯職能治療師指出,解釋前因後果應該是事後才要再做的功夫。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孩子大人都有情緒。當孩子生氣時,爸媽和他討論事情是沒有太大意義的。而暫時隔離法還有一個目的是希望藉此使得孩子冷靜,大人也有時間能夠靜下來。許多大人急著解釋,到最後自己的情緒也爆炸,甚至忘了一開始為何而生氣?因此,建議在當天的睡前再花點時間與孩子討論。

行為3、愛亂尖叫

寶寶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愛尖叫的原因,有些時候只是過渡期,提供適當的引導,才能幫助孩子很快度過過渡期。倘若孩子已經4歲了,還是喜歡用尖叫方式表達情緒,爸媽就要限制孩子,可以使用暫時隔離法提醒孩子。

‧ 6個月~1.5歲:

這個時期的寶寶還不太會說話,當他想要吃東西或其他需求時,因為不會用嘴巴說出來,就以哭鬧或大叫方式來表達。爸媽應該要幫寶寶將想要的東西說出,讓他有被同理的感受,通常這樣做就可以安撫寶寶的情緒了。

‧ 1.5~3歲:

孩子的自我概念正在發展,開始有自己的主見,當大人反駁他或大人與他意見不同時,就會用尖叫方式表達抗議。爸媽可以在有限選項之下,提供孩子選擇機會,像是出門前自己挑衣服穿,或洗澡時自己清洗手腳,讓孩子擁有部分掌控權,也可以請孩子幫忙做些簡單家事,從中獲得成就感,倘若孩子的情緒較穩定,尖叫情況也會隨之減少。

有些媽咪會說,我平常也都會讓孩子自己選衣服,但今天寒流來襲,孩子卻堅持要穿著芭蕾舞衣外出,無論怎麼說服孩子都沒用,於是媽咪就抓狂了。完昊緯職能治療師指出,年幼孩子不會根據天氣來選擇衣服,孩子只會覺得這是我的權利,為何突然不讓我做了,因此,媽咪應該要做的是提供有限的選項,也就是將衣櫃換季,孩子僅能從全部都是冬裝的衣櫃裡挑選衣服來穿,就不會這類問題出現了。

‧ 3~5歲:

當孩子的語言能力增加,但在情緒較激動或較緊急的情況下,還是時常出現尖叫。完昊緯職能治療師建議,這個時期可以利用繪本來幫助,除了透過繪本增加孩子的詞彙量,讓孩子知道有哪些字彙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之外,從繪本故事之中,孩子能夠知道這個情境之下可以如何反應。

讀繪本時,爸媽不用急著幫孩子把故事都唸完,讀完某一頁,停下來問問孩子你覺得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像是小兔子的紅蘿蔔被搶走了,你覺得他該怎麼辦?如果他去找搶走紅蘿蔔的人,他要怎麼說?如果那個人不還,他又該怎麼辦?藉此讓孩子知道原來不同的情境,可以使用不同方式或詞彙表達。

延伸閱讀:孩子總是愛尖叫,怎麼辦?

行為6、出手打人

行為4、用手抓飯

當寶寶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並也會嘗試運用身體。自己吃東西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練習,8、9個月大的寶寶就會逐漸使用小手抓東西來吃,藉由把食物放進嘴巴的動作,進一步瞭解自己的身體。

「抓起食物放進嘴巴」對於大人來說,是再簡單也不過的動作,但對於孩子來說,卻得透過反覆練習才能夠順利完成。完昊緯職能治療師指出,孩子必須明瞭身體的相對位置,並控制小手的力道及移動距離,才能夠準確地把食物放進嘴巴。

先用手才進階到使用餐具

剛開始孩子練習自己吃飯時,一定會是食物掉滿地的,爸媽可以先提供餅乾、麵包、饅頭…等方便清理的食物。避免因為食物掉落或用手抓食物而處罰孩子,孩子有了足夠練習機會後,再鼓勵運用餐具吃東西。

1.5歲左右可以自己使用叉子、湯匙吃一些簡單食物。2歲以後使用湯匙及叉子的技巧已趨近成熟,爸媽應該就要求孩子儘量使用餐具進食。2.5~3歲之後,就應該強硬規定不可以用手抓食物吃。

不吃飯玩食物就得餓肚子

爸媽不喜歡孩子用手抓飯是因為擔心孩子「玩」食物,而不是「吃」食物。完昊緯職能治療師指出,未滿2歲的孩子需要認識各式材質,必須提供孩子把玩的機會。若孩子亂丟食物,就跟上文提及的亂丟東西是一樣的道理,孩子只是藉此認識食物,無需過於禁止。

如果2.5~3歲的孩子仍總是把玩食物,爸媽得先跟孩子說清楚,吃飯就是要好好吃,不可以玩食物,否則就會把飯收走。完昊緯職能治療師提醒爸媽要狠下心來說到做到,什麼食物都不要給予,很多時候這個方法沒有效果的原因在於雖然媽咪收走食物,但餐後的點心水果時間,孩子也跟著吃,一點也不會餓到,這樣的意義就不大了。

按部就班地訓練咀嚼能力

有時候,孩子會把玩食物與咀嚼肌沒有力氣有關。理論上,寶寶在4~6個月吃副食品、7~8個月可以吃有含米粒的粥、大概1歲左右可以開始吃乾飯,如此循序漸進訓練孩子的咀嚼肌力量。但有些媽咪擔心孩子會噎到,因此1歲還是只提供粥品,到了3~4歲,吃飯就會拿著湯匙撥食物玩弄,很多時候是與咀嚼肌力量不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