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張璽醫師表示,嬰兒搖晃症候群好發於新生兒~6個月。因為不當大力搖晃而引起的嬰兒搖晃症候群,可能會影響到認知發展與運動功能,也可能造成腦性麻痺,嚴重的話甚至可能成為植物人或有生命危險。
由於寶寶還在成長,神經修復能力強,藉由復健治療,仍然有機會康復,但是也不一定,還是要看受傷的程度輕重而定。
嬰兒的頭部比例比大人的頭部重,而且支撐頭部的頸部肌肉發育比較不完整,又因為嬰兒的腦部持續成長,頭骨間的間隙大,搖晃時震動範圍更大,血管可能會被扯斷,導致顱內出血。
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症狀,包括哭鬧不停、完全沒活力、持續嘔吐、抽筋、眼睛焦距異常、意識不清,這些都是顱內出血可能出現的症狀,必須立即送醫院。
至於不慎大力搖晃到寶寶,萬一產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症狀會立即出現嗎?答案是通常當天或最慢72小時內會出現症狀,所以事發後的3天內都是觀察期,一旦有異常症狀出現,必須盡快就醫。
延伸閱讀:搖晃、單手抱…恐傷害大腦!1歲以下寶寶 這樣抱最安全
什麼類型的搖晃才會有危險?其實有兩個指標可供爸媽參考:
*很快或很大力的搖晃,並持續一段時間(快的定義是大約1秒鐘搖晃前後3次)。
*一直反覆把寶寶往上拋。
舉高高是許多爸媽與寶寶愛玩的遊戲,不過這樣的動作會不會導致嬰兒搖晃症候群呢?張璽醫師認為,一般正常的舉高高遊戲並不會有危險,因為爸媽大多只會舉幾次就將寶寶放下來了,除非是連續舉了大約10分鐘以上,或是很大力地舉(像是往上拋一樣),才比較會有危險。
雖然偶爾玩一下舉高高不用太擔心,不過還是提醒爸媽,為了保險起見,最好還是等到寶寶滿4~6個月以上再玩舉高高比較安全;不滿4~6個月如果想玩舉高高,一定要支撐著寶寶的頭頸部,而且動作也不能太激烈!
寶寶滿6個月以後,頸椎的肌肉發展比較成熟,寶寶的反射性也比較好,倘若是一般正常的活動,爸媽比較不用再擔心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了;1歲以後,頸椎肌肉則發展得更成熟、更穩固。但是即使寶寶的發展已經比較成熟,跟寶寶玩舉高高也建議不要持續太久,不要玩超過10分鐘,並且不要太大力。
張璽醫師特別提醒,有些寶寶外出沒有坐兒童汽車安全座椅,假如在路況不佳的地方開車,持續搖晃太久,也可能會導致嬰兒搖晃症候群。為了避免這種情形發生,外出時應該讓寶寶坐汽座,而且盡量少行經路況過於顛簸的路段。如果必須在相當顛簸的路上開車,車子盡量不要開得太快,也可以分段式開車,中途多停下來休息。
有些爸媽會擔心市售的安撫餐搖椅,會不會造成寶寶嬰兒搖晃症候群?其實不用太擔心,一般來說,市售的安撫餐搖椅的搖晃速度不夠快、力道不夠大,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都不用過於擔憂。
雖然適度搖晃寶寶,理論上的確可能有助於刺激前庭覺的發展,不過張璽醫師認為,爸媽一開始可能會不清楚「怎麼樣的搖晃才算適當的搖晃,又要能搖晃到有助於刺激前庭覺發展,下手力道可能會過重」,因此從安全的角度來考量,第一次最好還是經由專人指導(例如先詢問職能治療師,掌握適當的方式與拿捏正確力道),然後再進行會比較安全。
當寶寶哭鬧時,如果照顧者找不到導致哭鬧的原因,往往會站著抱著寶寶走來走去、慢慢輕柔地搖晃安撫,這樣輕搖、輕拍的舉動通常不會有不好的影響。當照顧者這樣做時,多數寶寶都會安靜下來、停止哭泣,根據研究顯示,推測可能與進化本能有關。不過無論如何,照顧者抱著搖晃寶寶時,要注意力道別太大、速度別太快,盡量緩慢輕柔,如果是年紀小的寶寶,也要給予頭頸部足夠的支撐。
延伸閱讀:新手爸媽必學!如何正確抱寶寶?
嬰兒搖晃症候群其實比較常發生在虐兒的新聞事件,往往是寶寶哭鬧不休,照顧者睡眠不足、情緒不佳,再加上一時衝動,可能會大力搖晃寶寶,想藉由大力搖晃來讓寶寶停止哭泣,嬰兒搖晃症候群就這麼產生。
如果照顧者真的感到身心俱疲,應適時跟周遭親友發出求救訊號,偶爾讓親友幫忙。此外,照顧者也要對小寶寶多一點耐心與愛心。如果寶寶持續哭鬧不停,絕對別氣得大力搖晃他,除了適當安撫、檢查寶寶是不是尿布濕了或肚子餓了、尋求親友協助外,也可以就醫請醫師確認寶寶是否因生理不適而哭泣。
延伸閱讀:包巾包法、哄睡祕技大公開!嬰兒室護理長教你正確安撫寶寶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按照一般正常的照顧方式好好照顧寶寶,通常不會產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爸媽不用過於擔心。萬一寶寶哭鬧、照顧者又很疲憊,千萬不要用力搖晃寶寶,要尋求醫師、親友或托育系統等支援,以免造成無可挽回的遺憾。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張璽
攝影/檸檬巷館
梳化/徐筑芳
model/許凱婷、陳宥穎(※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